首页 资讯 正文

河西走廊水利遗产调查记①|民国水利档案再发现

体育正文 49 0

河西走廊水利遗产调查记①|民国水利档案再发现

河西走廊水利遗产调查记①|民国水利档案再发现

酒泉新农人 广袤田野任(rèn)驰骋 瓜州县处于河西走廊西端,以“世界风库”闻名,年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。这里的(de)农业曾被视为(shìwèi)“与天争食(zhēngshí)”。如今因设施农业的蓬勃兴起,戈壁上种出了丰硕瓜果。 至目前,全县建成设施(shèshī)农业16509亩,其中钢架大棚10287亩、日光温室(rìguāngwēnshì)6222亩。 戈壁滩上的“甜蜜(tiánmì)经济学” 走进瓜州县瓜州镇南苑(nányuàn)村村民孙维杰的温室大棚,阵阵瓜香扑面而来(pūmiànérlái)。翠绿(cuìlǜ)的藤蔓间,一个个圆润饱满的“银蒂”蜜瓜和“玉菇”蜜瓜格外显眼,孙维杰正忙着采摘蜜瓜,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 与大规模种植模式不同,孙维杰坚持小规模精细化务习。他采用有机肥改良(gǎiliáng)土壤,通过人(rén)工授粉确保坐果量,并严格控制藤上蜜瓜(mìguā)数量,保证养分集中供应。“我种的蜜瓜甜、果肉细腻,吃过的人都夸好(kuāhǎo)。今年种了9亩,预计收入15万元。”孙维杰自豪地说。经检测,他种植的“玉菇”蜜瓜糖度达18度,比市场普通蜜瓜高出两到三度。 由于采用温室种植(zhòngzhí),孙维杰的(de)蜜瓜比露天种植的提前一个月成熟,正好赶上市场价格高位。现在(xiànzài)地头收购每公斤4元,是露天蜜瓜价钱的2倍。 在温棚大棚里挑选蜜瓜的瓜州(guāzhōu)县城居民吴芳说:“老孙(lǎosūn)的瓜品质稳定,孩子爱吃,买他的瓜我放心。” 除线下售卖,孙维杰还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线上(xiànshàng)销售。“最近,每天都能接到十几箱订单,大多是回头客。”孙维杰笑着说。当地网红(wǎnghóng)也主动联系他,准备帮他直播带货,进一步打开销路(xiāolù)。 瓜州(guāzhōu)镇相关负责人李佰强说:“像孙维杰这样小规模精品种植,投入少、风险低、效益好,特别适合普通农户(nónghù)借鉴。我们计划(jìhuà)组织周边农户来孙维杰的大棚参观学习,推广他的种植经验,并定期邀请农业技术专家为种植户授课(shòukè),指导专业化蜜瓜种植,带动(dàidòng)更多农户增收致富。” 广至藏乡毛辣子带来好日子(hǎorìzi) 错落有致的(de)温室、顺畅通达的道路、葱葱郁郁的树木……走进瓜州县广至藏族(zàngzú)乡戈壁农业产业园(chǎnyèyuán),一座座蔬菜大棚整整齐齐,果蔬长势良好。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连绵无边的(de)戈壁滩。广至藏族乡副乡长卢林斌感触(gǎnchù)颇深:“广至乡是2008年为集中安置九甸峡库区移民新建的乡镇。近年来,我们坚持(jiānchí)改良沙土和碱性土壤,通过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、合作社带动、农户参与的模式建设戈壁农业(nóngyè)产业园。” 如今,这片曾孕育出“辣椒村”的热土(rètǔ),正以独特的方式演奏着特色小镇建设的精彩乐章,而毛辣子(làzi)已然成为这曲振兴之歌的关键音符。 “毛辣子(làzi)是我们的(de)特色品牌,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,注册‘广至藏乡毛辣子’商标,全力(quánlì)打造毛辣子专业村品牌。”广至藏族乡卓尼村党支部书记乔建武说(shuō),“品牌强才能产业旺。我们采取统一(tǒngyī)育苗、统一栽植、统一水肥管理、统一病虫害防治、统一包装、统一销售(xiāoshòu)的模式,种植设施毛辣子95棚,还开发了辣皮子和毛辣椒酱等新产品,以延长产业链、拓宽增收渠道。” 近年来,广至藏族(zàngzú)乡通过老旧日光温室改造提升(tíshēng)项目,盘活闲置(xiánzhì)温室120座,建成标准化毛辣子种植温室大棚95座。至目前(mùqián),全乡已种植设施毛辣子256棚,占地200亩,设施辣椒种植已初具规模。 今年,广至藏族乡将(jiāng)投资724万元(wànyuán),对全乡209座老旧日光温室进行改造提升,并全部用于毛辣子种植(zhòngzhí),预计全乡毛辣子种植面积将达580余棚、500亩,产量突破500吨。 从戈壁荒滩变为种植(zhòngzhí)沃土,在瓜州这片重新被(bèi)定义的土地上,乡村振兴的路径清晰可见。特色农业不仅为瓜州大地披上了五彩斑斓的锦绣,更成为(chéngwéi)农民增收致富(zhìfù)的“金钥匙”、农村繁荣发展的动力源。一幅经济强、百姓富、生态美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,正徐徐铺展(pūzhǎn)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。 “金塔肉羊(ròuyáng)”“羊”名四方 在金塔县东坝镇,关于羊的话题最(zuì)多。无论是养殖户还是乡村干部(xiāngcūngànbù),提起羊,他们都会打开话匣子。 一大早,笔者首先(shǒuxiān)来到金塔县牛羊交易市场。 “现在随着(suízhe)牛羊(niúyáng)价格回升,大家养羊的积极性较高。去年(qùnián),我们的成交量是65万只。交易市场主要为外地客商。”金塔县牛羊交易市场负责人白万荣说。 中午时分,走进金塔县牛羊交易市场(jiāoyìshìchǎng),车辆往来,不少商贩正和养殖户讨价还价(tǎojiàhuánjià)、挑选牛羊,一派牛羊交易红火景象。 趁着交易的间隙,白万荣讲起了交易市场的发展模式:“‘零费用入驻+线上引流(yǐnliú)’打破地域壁垒,吸引省内外客商前来(qiánlái)交易,日均交易量(jiāoyìliàng)突破3000只,远销新疆、河南、内蒙古等地。” 白万荣被大家(dàjiā)亲切地称为“羊(yáng)老板”。几十年深耕羊产业的他,用辛勤劳动和智慧,推动羊产业发展,新建牛羊交易市场。这些(zhèxiē)年,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形成规模效应(xiàoyìng),让大家都富起来。用他自己的话说:“大家富才是真的富,所以我们要一起努力。” “金塔的羊肉膻味轻(qīng)、口感鲜美且瘦而不柴、肥而不腻,这是我们的优势,我有信心做好羊产业。”白(bái)万荣说。 带(dài)着“羊”帆启航的信心,笔者走进离交易市场(jiāoyìshìchǎng)不远的金塔县鼎顺食品加工有限公司,各种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,分割、真空速封、入库……车间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(shēngchǎn)场景。 这里通过细分产品线(chǎnpǐnxiàn),推出(tuīchū)半只装、整只装等品类,让“金塔羊肉”走俏全国。 “2018年开始,销售额呈逐年上升(shàngshēng)趋势。回头客较多,占销量的90%左右。预计今年销售额可达400万元。”金塔县(jīntǎxiàn)鼎顺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(fùzérén)马兴海说。 在马兴海看来(kànlái),企业就是要想方设法加快全产业链建设,实现从单一的养羊—卖羊到“规模化养殖+精深加工+品牌打造”的转变,带动(dàidòng)一方乡亲致富(zhìfù),激活地方发展活力。 从养殖户到肉羊全产业链龙头企业(lóngtóuqǐyè),羊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(de)好路子,转型升级的步伐也越来越快。 走进金塔县锦乐源养殖(yǎngzhí)家庭农场(nóngchǎng),自动拌料机和自动撒料车沿着轨道进行投(tóu)喂作业。曾经的散养模式,如今已被机械化、自动化养殖取代,养殖效率大幅提升。 “现在养了1300只本地小尾寒羊,设备也是新(xīn)购买的,方便快捷。”金塔县(jīntǎxiàn)锦乐源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杨庆林说,“东坝镇地好(hǎo)水好草好,养出来的羊肯定好。现在传统(chuántǒng)养殖方式费工多、挣钱少,大家都愿意靠先进技术来发展养殖业。” 除了把(bǎ)羊养好,接下来,杨庆林还有更大的打算:走品牌发展道路。 三家“羊企”,是乡村(xiāngcūn)振兴路上领跑者,带动(dàidòng)了东坝镇畜牧产业的发展。 金塔县东坝镇党委书记王永琦说:“全镇肉羊(ròuyáng)饲养量突破50万只,已形成肉羊全产业链条(tiáo),养殖业收入占全镇人均纯收入的(de)20%以上。” 目前,“金塔肉羊”已经通过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认证,并(bìng)培育出“沙草肉羊”“一口香”等品牌,产品远销(yuǎnxiāo)广州、上海等地。 相生武住进“幸福(xìngfú)里” 来到瓜州县布隆吉(bùlóngjí)乡布隆吉村,一幢幢楼房整齐排列,整洁的柏油路穿村而过,周边各类配套设施(shèshī)一应俱全……群众享受着(zhe)就业、上学、看病和购物的便捷。 在布隆吉乡布隆吉村(cūn)5组,搬迁至此的农户相生武一家(yījiā)正在客厅(kètīng)闲聊。窗明几净的楼房、便利通达的交通(jiāotōng)、齐全完善的基础设施,让相生武一家笑在脸上、甜在心里。半年前,相生武还生活在老旧的土坯房中。而如今(rújīn),被认定为受地质灾害威胁搬迁对象的他已经在新家里幸福生活。 “政府还给了搬迁补贴(bǔtiē),日子越过越有盼头。”相生武说。 今年以来,为(wèi)使搬迁工作顺利推进,布隆吉乡、村两级干部组成政策宣讲队(duì),通过“一户(yīhù)一档”精准摸排,详细记录每(měi)一户的家庭情况、搬迁意愿和实际困难,用真心实意打消群众顾虑,确保搬迁政策家喻户晓。 与相生武同一批次搬进新居的朱天有一家也迎来了全新(quánxīn)生活。 为让群众(qúnzhòng)“搬得出”“住得好”,布隆吉(bùlóngjí)乡多方(duōfāng)筹措资金,累计投入200余万元,全力完善基础设施。不仅实现了水、电、路、网全覆盖,还修建了卫生厕所,打造了文化广场、停车场(tíngchēchǎng),安装了健身器材。同时,大力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,栽种1000余株花卉树木,安装18盏太阳能路灯,让群众的新居既有“面子(miànzi)”又有“里子”。 “去年的25户搬迁(bānqiān)对象已全部入住。今年计划搬迁的4户已开工建设,确保12月底全部入住。”布隆吉乡人大主席徐岩春说(shuō)。 随着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的(de)持续推进,布隆吉乡一批批安全宜居、环境优美的新农房拔地而起(bádìérqǐ),越来越多的群众(qúnzhòng)告别了(le)地质灾害隐患区,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,享受着优质完善的配套设施,在新家园开启了新生活。 高兴波 石(shí)海潮 马 飞 “骆驼书记”的初心(chūxīn)答卷 最近,肃北县马鬃山镇巴音布勒格村喜事连连,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年增长10倍,骆驼养殖户年均增收(zēngshōu)3万元。这一切(yīqiè)变化,离不开驻村第一书记段永平的(de)“驼业兴村”实践。 巴音布勒格村是典型的(de)边境牧业村,牧民以散养(sànyǎng)骆驼等牲畜为主要收入源,但因干旱少雨、产业链短,长期陷入“人追骆驼跑、收入不见涨”的困境。第一驻村书记段永平到村后,以党建为突破口,组织(zǔzhī)牧民赴新疆、内蒙古等地取经,进一步推动“党支部(dǎngzhībù)+合作社+党员+牧户”的发展(fāzhǎn)模式。针对牧民顾虑,他在蒙古包(měnggǔbāo)里开起“奶茶议事会”,将党的惠牧政策编成顺口溜,走进蒙古包,用“算账对比法”解疑释惑(jiěyíshìhuò)。 段永平说:“规模化(guīmóhuà)养殖日均收入可达200元,是散养的2.5倍(bèi),最终(zuìzhōng)辐射带动周边10余户放驼户主动加入合作社、依托专业合作社。” 骆驼养殖(yǎngzhí)产业从传统分散养殖向集体养殖过渡,并设立“党员(dǎngyuán)养殖示范岗”,培育3名党员成为技术骨干,包联指导(zhǐdǎo)20名牧民科学驯养骆驼,带动户均增收3万元,彻底结束“人追骆驼跑、奶桶颠簸洒(sǎ)”的传统养殖模式。 如何(rúhé)让骆驼产业(chǎnyè)“驮”起牧民致富梦?段永平(yǒngpíng)深知,产业振兴必须打破“小而散”困局。实施合作社运营,推行“入股分红+劳务报酬”机制,牧民除享受分红外,参与挤奶、饲喂等工作,日均增收200元。同时(tóngshí),积极争取乡村振兴资金,建成高标准骆驼养殖及奶源基地,推动全村(quáncūn)牧户存栏量从500峰增至1000峰,全村日产驼奶量突破至2吨。2023年,合作社首次分红5.33万元,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。此外,打破传统(chuántǒng)养殖局限,打通新疆、青海(qīnghǎi)等省外市场(shìchǎng),并借力巴音布勒格特色(tèsè)村寨建设和骆驼文化旅游节等传统民族节日,开发骑乘观光、驼绒手工等文旅(wénlǚ)项目,带动牧民吃上旅游饭。 走出机关干部,被牧民亲切称为“骆驼书记”,段永平用脚步丈量牧区,以初心扛起使命。在他的带领下,巴音布勒格(lēigé)村骆驼产业实现“从散到聚、从粗到精(jīng)、从弱到强”的蜕变。如今,牧民人均年收入达4.2万元,驼奶(tuónǎi)产业链(chǎnyèliàn)年产值突破千万元。 下一步,段永平将继续扎根戈壁,打造骆驼文化品牌,让“戈壁骆驼”成为(chéngwéi)乡村(xiāngcūn)振兴的“金字招牌”。
河西走廊水利遗产调查记①|民国水利档案再发现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