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经济日报|“气象+保险”兜住农户钱袋子

体育正文 89 0

经济日报|“气象+保险”兜住农户钱袋子

经济日报|“气象+保险”兜住农户钱袋子

今年4月份(yuèfèn),北京发布近10年首个大风橙色预警,北京地区财险机构受理各(gè)险种报案上千件(qiānjiàn),估损金额超(chāo)千万元;5月份,北京市局地突降冰雹,各险种报案超4万件,估损金额高达(gāodá)3亿元……保险与气象密切关联。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,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且强度(qiángdù)不断增加,保险市场也遭受严重损失。然而,这也恰恰显示出保险业助力社会应对气象风险的重要性。

从保险(bǎoxiǎn)赔付数据来看,仍存在较大保障缺口。慕尼黑再保险发布的(de)(de)2024年自然灾害损失记录报告显示,2024年,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造成的总体损失约(yuē)(yuē)为3200亿美元,同比增长19%,其中保险损失约为1400亿美元,同比增长32%。同时,93%的总体损失和97%的保险损失都与天气灾害相关。下一步,气象(qìxiàng)服务与农业保险协同创新发展,是应对气候变化(qìhòubiànhuà)、保障农业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。

目前,金融领域与气象(qìxiàng)(qìxiàng)(qìxiàng)领域的(de)跨界合作与协同创新不断深化。去年12月份,中国气象局等5部门联合(liánhé)印发《关于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深化保险业气象服务,加强气象保险产品(bǎoxiǎnchǎnpǐn)创新,进一步发挥气象在地方优势作物(zuòwù)、大宗粮棉油作物等保险产品研发、定价、赔付中的作用。今年4月份,《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构建新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指导意见》印发,明确推动农业保险纳入地方政策性保险目录(mùlù),研发气象指数保险和期货衍生品。

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熊绍员介绍,在系统谋划下,已有28个省份(shěngfèn)气象部门和5家国家级业务单位与(yǔ)20家保险企业开展了200多项服务(fúwù)合作,涉及巨灾、农业、气象指数等险种。例如,山东省日照市气象局与地方财政、海洋、保险部门联合推出海洋牧场巨灾保险,为(wèi)养殖牧场提供风险保障2600万元;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气象部门深耕肉羊天气(tiānqì)指数保险服务,2024年肉羊投保规模增加(zēngjiā)近50%。

近年来,我国气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,为气象服务农业保险打下坚实基础。近期(qī),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农险分(fēn)会联合中国气象局(zhōngguóqìxiàngjú)等单位(dānwèi)召开了(le)第23期农业保险研讨会。会上,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张迪介绍,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现代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,气象预报(qìxiàngyùbào)核心技术向自主可控迈进,构建了全球智能预报业务体系,实现提前(tíqián)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,提前3天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过程,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。在气候(qìhòu)预测方面,可提供未来(wèilái)0天至60天及月(yuè)、季、年分灾组、分区域、多时效的重大气象灾害事件监测识别、风险评估预估、风险区划产品。

去年(qùnián)9月份,中国气象局发布中国金融气象指数与服务平台(以下简称“中气(zhōngqì)(zhōngqì)指”平台),按照气象要素(qìxiàngyàosù)建立了农业、能源、电力、交通等气象敏感型行业金融气象指数,旨在为金融及气象敏感型行业管控气象风险、趋利避害、提升决策能力等提供便捷(biànjié)有效的工具。今年1月份,“中气指”平台2.0版本(bǎnběn)上线(shàngxiàn),新增保险证明、风险减量等金融专区服务,能够通过金融气象指数的风险点监测和气象要素实况联动,快速定位高风险区域,为承保理赔、防灾减损提供辅助(fǔzhù)数据支撑。

不过,气象服务与农业保险的(de)融合还处于探索阶段,目前仍面临不少挑战。张迪表示,在数据流通(liútōng)方面,气象部门和保险机构之间(zhījiān)仍存在障碍,导致双方(shuāngfāng)难以充分利用彼此的数据资源。在产品创新方面,现有的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种类(zhǒnglèi)有限,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农业生产需求。在风险减量服务方面,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模式,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与保险公司的防灾减灾(jiǎnzāi)措施还需要更加高效的对接。

近年来(jìnniánlái),农业保险产品体系不(bù)断丰富完善。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农业保险分会秘书长(mìshūzhǎng)赵思健表示,天气(tiānqì)指数保险已逐步从种植业粮食作物扩展到经济作物,畜牧业、渔业对天气指数保险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。据不完全统计(tǒngjì),全国开展天气指数保险的保险产品已有上百款,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。

“农户对(duì)保险保障有较大需求,然而传统农业(nóngyè)保险缺乏科技大数据支撑(zhīchēng),在(zài)理赔定(dìng)损时容易产生争议和纠纷,导致理赔成本高、效率低,农户望而却步。”广东省气候中心工程师唐力生介绍(jièshào),一些地区实施传统查勘定损型农业保险的效果不佳(bùjiā),赔付率过低,严重影响农户投保积极性,于是寻求广东省气候中心重新设计保险方案。以广东省肇庆市为例,创新研发了荔枝龙眼、香蕉(xiāngjiāo)、柑橘橙柚及其他水果(shuǐguǒ),以及蔬菜、花卉苗木、茶叶、淡水水产共计27种气象指数保险产品,取代传统定损产品。“天气指数保险可破解传统保险中赔付周期长、赔付纠纷影响农户复产(fùchǎn)等难题,成为农业保险的一种创新路径。”唐力生说。

近年来,广东省各级气象部门积极研发天气(tiānqì)指数保险产品,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中均有应用。唐力生介绍,广东探索建立了一套可(kě)复制、可持续的农业天气指数保险工作机制,创新构建“农业+气象+金融”的农业天气指数保险模式,充分挖掘数据要素构建核心技术,遵从“一地一方案”原则,针对(zhēnduì)不同(bùtóng)作物、不同灾种、不同生育期,合理确定保险起赔点、赔付标准,厘定保险费率,设计精细到(dào)镇(zhèn)的天气指数保险产品,有效克服(kèfú)空间基差,兼顾(jiāngù)农户、保险公司、财政多方利益,有力支撑了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。

天气指数(zhǐshù)(zhǐshù)保险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(chū)诸多优点。赵思健表示,首先,有利于防范道德风险(dàodéfēngxiǎn),能够根据实际天气指数和约定天气指数之间的偏差进行统一赔付,极大地克服了信息不对称,从而解决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。其次,管理成本低(chéngběndī),采取标准化合约,无需根据参保人的变化来(lái)调整合同内容,保险公司不需要繁琐(fánsuǒ)的勘查理赔流程。再次,流通性强,因天气指数保险合同的标准化、公开化,且易于流通、转让,容易与其他农村金融服务捆绑,例如农村小额信贷等,能够满足农民(nóngmín)多方面需求。

目前,气象服务农业的领域已经起步并在积极拓展,前景广阔。熊绍员表示,各级气象部门通过供给产品技术、共享数据等(děng)方式,为金融机构(jīnróngjīgòu)提供天气实况监测、预报(yùbào)预警、气候(qìhòu)预测(yùcè)、灾害风险评估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多种场景服务,成为金融产品研发、应用的重要参与者,取得了良好经济社会效益。

但与此同时,天气指数(zhǐshù)保险(bǎoxiǎn)作为一种新型风险管理工具,尽管已有实践应用,但还未成为农业保险的主流产品,仍存在(cúnzài)一些阻碍其推广的因素。唐力生表示,一是天气指数保险产品设计(chǎnpǐnshèjì)受限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方案。一些地方(dìfāng)采用省级制定的全省保额(bǎoé)、保费一致的政策性保险方案,导致保额设定不科学、费率厘定不精准、天气指数与实际灾损有较大偏差(piānchā),且新型特色保险品种(pǐnzhǒng)通常难以形成规模效应。二是政策性农业天气指数保障范围受限。目前国内政策性农业保险仅以保(yǐbǎo)生产投入的成本为主,并(bìng)不能完全保障实际灾损,因此需要创新“农险+”综合金融服务模式。三是天气指数保险的科普工作有待加强,农户的防灾(fángzāi)能力有待引导和提升,协保队伍对保险产品的理解和解释不够。

唐力生建议,优化完善(wánshàn)“保险+期货”模式,实现农险(nóngxiǎn)与期货、信贷、担保等的联动,逐步构建农村普惠(pǔhuì)金融服务体系,构建“种植风险+产量风险+价格风险”农业全产业链保障,实现从保成本向保收入的转变。探索(tànsuǒ)风险减量服务,推动重大气象灾害(zāihài)由“险后补偿”向“险前预警”转变,实现风险减量。

《经济日报》2025年5月26日第7版(bǎn)

来源:《经济日报》2025年5月26日第(dì)7版

经济日报|“气象+保险”兜住农户钱袋子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