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从小蘑菇到“金疙瘩“——海拔4500米的““菇“事新传

体育正文 51 0

从小蘑菇到“金疙瘩“——海拔4500米的““菇“事新传

从小蘑菇到“金疙瘩“——海拔4500米的““菇“事新传

中国(zhōngguó)山东网·新感知6月11日讯 六月的日喀则昂仁县康萨村,阳光穿透薄雾洒在连片的食用菌大棚上。棚内,藏族姑娘扎(zhā)西央(xīyāng)(xīyāng)珍和仓决吉巴正在忙碌的工作着。“每月(měiyuè)能挣3600元,还能照顾家人。”说起收入,20岁的扎西央珍笑容像格桑花一样灿烂,而这份喜悦,源于山东淄博第十批援藏工作组带来的“蘑菇革命”。 这座占地不足3亩(mǔ)的康萨村香菇(xiānggū)大棚项目,总投资500万元,于2024年10月建成投产,如今已成为日喀则市规模(guīmó)最大、设备最齐全的香菇生产基地。 “4个大棚、4万菌棒,每天出菇1000斤,销售额约5000元,预计年(nián)销售收入超300万元。”淄博援藏干部、昂仁县委常委、副县长李战介绍,“这里的(de)蘑菇喝的是多雄藏布江的雪山融水,长在昼夜温差(wēnchà)大的高原小气候里,肉质(ròuzhì)比内地更紧实,口感一绝。” 以前的昂仁县有130余个蔬菜(cài)大棚,均为萝卜、土豆等常规作物,高附加值农产品近乎空白。而菌菇菜在当地还是很受欢迎(shòuhuānyíng)的,但市场上的货大多是四川或拉萨运来,运输成本高、损耗大。高原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(yōushì),淄博博山区(bóshānqū)池上镇是“中国香菇之乡”,为什么不能嫁接一下,试一试(shìyīshì)本地自产。 说干就干,淄博第十批援藏(yuánzàng)工作组牵线博山区龙头企业蓝泰农业,四次派专家进藏,从(cóng)菌棒加工到出菇管理(guǎnlǐ),将山东成熟的种植技术“嫁接”到雪域高原。 最关键的突破是建成菌棒生产车间——过去当地基地需从外地购进(gòujìn)菌棒,如今(rújīn)在大棚旁就能完成破碎、消毒、接种全流程,成本降低40%以上,形成了从制棒到出菇(chūgū)到销售的完整链条。 然而,探索并非一帆风顺。初期试种的(de)香菇因不符合当地(dāngdì)消费习惯也产生过滞销,工作组迅速调整品种,主攻平菇、鸡菇、袖珍菇,如今又(yòu)在试验茶树菇、黄玉菇等高端品种。 “市场(shìchǎng)需要什么,我们(wǒmen)就种什么,茶树菇(gū)、黄玉(huángyù)菇已经培育出来了。”昂仁县顺意蔬菜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小华蹲在菌棒旁,指着正在发菌的新品种说,2025年预计产菇50万斤,2026年保守估计能突破60万斤,这些高原山珍,也将端上日喀则、拉萨的餐桌。 试种成功(chénggōng),但要让博山区池上镇“中国香菇之乡”的(de)经验(jīngyàn)跨越3800公里落地开花,援藏工作组(gōngzuòzǔ)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。“博山区专家通过视频指导温控技术;昂仁县(ángrénxiàn)党员干部赴山东学习管理经验;日喀则龙头企业将大棚定为定点采购单位(dānwèi);学校食堂优先选用本地菌菇。”李战表示,一颗小小蘑菇带来的价值,还远不止这些,更长远的规划已在酝酿。 下一步(yībù),工作组计划将(jiāng)大棚规模扩大1至2倍,并引入豌豆苗等(děng)高附加值食材,丰富产品种类,建设深加工车间,探索把平菇制成富硒粉等深加工,通过淄博企业渠道打入高端市场,也(yě)为当地村民带来增收。 “韩老板说明年要把大棚扩大一倍呢(ne)!”傍晚,扎西央珍边做菌棒边说,对未来充满(chōngmǎn)期待,“听说还要种茶树菇、黄玉菇,这些能卖20多块(duōkuài)一斤,小蘑菇要变金疙瘩了。” 扎西央珍的故事,是康萨村菌菇基地带动乡亲们增收的一个缩影。如今在大棚里忙活的8个村民,有汉有(yǒuhànyǒu)藏(cáng),凑在一起学技术、摘蘑菇。而对昂仁县来说,这把小小的(xiǎoxiǎode)蘑菇更像一把“金钥匙”,过去守(shǒu)着青稞地过活,现在食用菌成了当地乡村振兴的“新引擎”。 一颗小蘑菇,连接着齐鲁大地的技术(jìshù)与雪域高原(gāoyuán)的沃土。傍晚的菌棒车间里,汉藏员工的笑声随着多雄藏布江(jiāng)的流水传向远方,这朵“高原菇”的故事,才刚刚开始绽放,但最终会成为昂仁县的金色名片。 中国(zhōngguó)山东网记者 张侃 郝强 日喀则报道
从小蘑菇到“金疙瘩“——海拔4500米的““菇“事新传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